每年到這個時候都有不同程度不同原因的小麥旗葉幹黃枯尖現象的發生,有的說是撒肥料撒的,有的說是打藥打的,但是有些麥田既沒有撒肥也沒用打藥同樣出現了旗葉幹尖現象了,老百姓很是著急,不知道什麽原因導致的?會不會減產?為此,小編谘詢了相關小麥栽培專家,得出了準確答案。
1、小麥撒肥造成的肥害
部分麥農在小麥揚花期澆水時仍有撒施肥料的習慣,由於田間群體過大或有露水時,少量肥料會粘著在上部葉片上,慢慢溶化後由於濃度過高造成葉部細胞液外滲,繼而發生燒葉。這種原因引起的旗葉幹枯一般全田分布有規律,與肥料拋灑線有密切關聯,且在撒肥後集中出現。
2、錯誤施藥或濃度過高造成的藥害
有些麥農在噴灑農藥誤用了除草劑或選擇了小麥敏感的藥劑(如敵敵畏)或沒有嚴格控製好用量,造成藥液濃度高,也會造成對葉部的傷害,繼而導致幹尖,但是一般藥害出現時會常伴有不規則的焦枯斑點。
3、施肥不平衡造成的缺素症
有時由於田間某種營養元素的缺乏或拮抗,也會造成小麥旗葉幹尖,比如小麥缺銅症等。
4、低溫冷害
有時抽穗前後會遇到晝夜溫差較大的天氣或種植了對溫度很敏感的品種,也會造成旗葉幹尖現象。
5、小麥黃矮病毒病
小麥蚜蟲會傳播此種病害,染病後的典型特點是從最上部或新葉發病,從葉尖向葉基緩慢變黃,繼而出現幹尖現象。
6、品種種質遺傳因素
近年在小麥育種中所發現的一種葉部壞死性狀(由核顯性基因控製),具體表現為某些品種或其衍生品係中,在從抽穗到成熟,不可恢複的出現葉片尖部嚴重幹枯現象(多數葉邊嚴重,中間輕而形成的倒v型),導致抽穗後的幾片或一片葉子中三分之一(部分旗葉嚴重的可達三分之二)的部分出現急性枯死而失去生理功能,但僅僅表現在葉片上,植株仍然能正常抽穗結實,而這些品係經雜交後也能極高機率的將這一幹葉尖性狀傳至下一代。據調查,含有煙農15或鄭麥366一定血緣的品種,這種情況偏重。
7、光照過強製造的植株體內化學能物質過剩
眾所周知,植物光合作用的是利用太陽光做動力,有個光能轉變為化學能的一個過程,會產生一種叫活性氧的物質。在光照過強時,有些品種光合作用過強,產生的化學能(活性氧)物質過剩,會破壞光合係統繼而出現幹尖葉現象,好比人類營養過剩時也會產生疾病一樣的道理。這種情況下出現的幹尖現象一般比較普遍。
8.小麥缺水性幹尖
由於土壤過於沙質或是澆水不及時或者鹽堿地小麥水分無法正常吸收時,上部葉片蒸騰過大而根係供水不足造成幹旱迫脅時,植株會啟動自我保護機製,先從整片葉片葉麵積較小的葉尖部位開始細胞脫水出現幹尖,從而保證旗葉下部葉麵積較大的部分正常生理活動,就出現了缺水性幹尖。這種幹尖出現時往往不是隻出現上部旗葉上,而下部葉片往往幹黃更嚴重,還會伴有葉片卷曲現象出現。
9.小麥葉枯病
在小麥中後期葉功能開始降低時,受鏈格孢屬等真菌入侵影響,部分麥田容易引發葉枯病,葉枯病嚴重時也會導致葉片幹枯,不過與其他原因不同的是葉枯病引發的葉片幹枯不僅僅限於旗葉,有時全株葉片均可發病。
10.小麥莖基腐病
小麥莖基腐病是在我地發生的一種相對新型的病害,最早隻是點片零星發生,但是這幾年發生態勢逐年加重,無論是發生範圍還是發病程度今年都明顯嚴重。小麥莖基腐病主要侵染莖基部組織,最先侵染葉鞘部分,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向內侵染,當小麥的莖稈導管組織導致壞死時,這株小麥就會枯死。根據氣候、土壤與播前包衣與否、小麥自身長勢等因素的不同,病菌發展速度也不同,感病後的大多數小麥是揚花後開始出現枯株白穗,嚴重的在抽穗前就枯死;相對輕一點的會在灌漿中期死亡;感病較輕的最終不會死亡,但是水分養分傳導受阻,小麥千粒重會明顯降低。
這裏的嚴重與輕可以理解為小麥感病後導致麥杆爛透的時間不同,在感病晚或侵染慢時小麥抽穗後莖稈導管隻是部分受損時,此時植株不會死亡,但水分養分運輸不利,在大風或高溫時植株葉片就會開始啟動應激保護機製繼而發生失水導致幹尖甚至枯黃現象,由於旗葉在小麥所有葉片中最靠上,所以直觀性最強,但是仔細觀察會發現,莖基腐病引起的旗葉幹尖的同時,下部的葉片也是有幹尖枯黃症狀的。
現代最新研究表明,小麥穗部非葉性器官(麥芒、穎殼、穗下莖等)在產量形成中占的比重最大,超過50%,而旗葉隻占到17%-20%左右,其次是倒二葉;另外發現,小麥營養供給機製協調性很強,當一片葉片出現問題時,其他葉片會加倍加速供給,因此一般情況下的旗葉幹尖不會對產量有明顯的影響。當然,若是出現了黃矮病毒病或因藥害肥害或缺素引起的葉片異常就要額外采取挽回措施了,避免造成更大影響,可以噴施芸樂收或保美樂等產品來調節生長、促進營養的吸收與分配、延緩衰老增加產量;對於黃矮病毒病需要及時防治蚜蟲,同時噴灑阿泰靈抑製病毒恢複生長;對於葉枯病需要及時噴施苯醚甲環唑加丙環唑等藥劑進行防治,及早控製,避免帶來更大的損失。
下一篇:小麥赤黴病全解